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龙医有“绝活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09:05:00    

7月的一个清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肿瘤科门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46岁的张女士。她神采奕奕,步伐轻快,在诊室即兴跳起了新疆舞。很难想象不久前她还因晚期胃癌伴大量腹水被轮椅推进诊室,痛苦不堪。经过约两个月的治疗后,她的病灶明显消退。

人物海报

这一惊人之变,得益于科主任郭彦伟团队实施的恶性胸腹水热灌注治疗。从省级知名三甲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到龙岗区人民医院肿瘤科带头人,郭彦伟带着二十年深耕经验,在南国大地书写“精准抗癌”新篇章。

突破:点亮生命曙光

“肿瘤治疗不是死磕指南,而是在规范基础上寻找生机。” 这是郭彦伟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诊疗案例中,80岁的彭阿叔堪称“绝境逢生”的典范。这位尿路上皮癌晚期患者,癌细胞已广泛转移,体能评分仅2分,连走路都颤颤巍巍,对于传统手术、放化疗无法耐受,多家医院均建议他保守治疗。郭彦伟团队创新性采用了“靶向生物导弹(TROP-2ADC类药物/抗体偶联物)+免疫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

“就像给导弹装上精准导航,既能锁定肿瘤细胞,又能激活自身免疫系统。” 郭彦伟解释。考虑到患者高龄体弱,团队将药物剂量减半,通过密切监测调整方案。一周期治疗后,彭阿叔的血尿症状消失。三周期后,影像检查显示肿瘤明显退缩。如今,彭阿叔已能自主散步、与人寒暄。

郭彦伟带领团队分析患者病情

另一个让郭彦伟记忆犹新的案例,是47岁的鼻咽癌患者杜先生。他就诊时肝脏布满转移灶,黄疸严重,肝功能濒临衰竭,被判定为“抗肿瘤治疗禁忌症”。“常规思路是保肝,但肿瘤不控制,肝功能永远无法恢复。”郭彦伟当机立断,提出“先控瘤再保肝”的逆向方案。治疗初期,患者出现短暂加重反应,郭彦伟顶着压力坚持方案:“基于全球数据,这个方案的缓解率在60%-70%,我们必须熬过平台期。”两周后,奇迹出现,杜先生黄疸消退,开始正常进食;两周期后,肝脏转移灶缩小近半。如今完成六周期治疗的杜先生,外观已与健康人无异。

这些突破常规的治疗,源于郭彦伟对前沿知识的持续追踪。“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解读数据、研究前沿知识并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 他带领团队将国际前沿技术本土化,并自2024年起开展8项临床研究,为恶性肿瘤患者开辟新治疗路径。

精准:肿瘤微创的“六大绝技”

在龙岗区人民医院肿瘤科,走廊展板展示着冷冻消融、微波消融、纳米刀消融、粒子植入、动脉栓塞、局部灌注化疗六项核心技术。郭彦伟将其比喻为“六大兵器”,每项都有专属战场。

郭彦伟团队

“选择技术的核心是‘量体裁衣’。”郭彦伟强调,团队会根据肿瘤位置、大小、毗邻关系制定方案:3厘米以内且位置表浅的肿瘤,优先选消融术;特殊部位或需快速减瘤的,用粒子植入;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可采用流体注射技术。这种个体化策略,使治疗有效提升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而这种精细化决策带来显著疗效。最近三个月,科室收治的5例恶性胸腹水患者经热灌注治疗后,4例实现临床控制。而这项技术的引进仅用7天,从设备科紧急采购到医务部开通绿色通道,创造了“深圳速度”。

谈起郭彦伟的“绝活儿”,3D打印导航粒子植入术和智能机器人辅助消融术堪称“黑科技”。2016年他完成河南省首例3D打印模板引导粒子植入术,至今保持该领域多项纪录。

关怀:从治疗到身心的闭环

“昨晚是否睡足了六小时?”“疼痛是否影响了您的饮食?”……在早晨的查房过程中,郭彦伟不仅询问患者的病情,同时也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郭彦伟为患者治疗

“好的肿瘤治疗,既要救命,更要保质量。”郭彦伟构建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全面覆盖从预防到姑息治疗的各个环节。“恶性肿瘤患者100%伴身心痛苦,我们建立疼痛-营养-心理三重防线。”在疼痛管理上,团队突破单一口服药模式,引入神经阻滞、吗啡泵植入等技术。“40%-60%肿瘤患者经历中重度疼痛,控制不力将陷入疼痛-失眠-营养恶化-治疗受阻的恶性循环。”曾深入河南40多个县推广镇痛阶梯疗法的郭彦伟,来到龙岗后,大力发展皮下镇痛,显著提升重度疼痛控制率。

此外,科室设置专职营养师加入查房行列,在患者体重下降前干预饮食结构。郭彦伟表示,“唯有营养状态良好,患者才能耐受规范治疗,为后续治疗打好基础。”针对患者心理问题,郭彦伟团队坚持人文关怀协同模式。一对一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直面其心理痛点难点。“许多患者并非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恐惧。”郭彦伟认为心理干预能大幅提升治疗依从性,“身心同治”是他坚持的方向。

科普:防癌知识融入日常

“癌症引发的恐慌,往往源于公众对其缺乏足够的了解。”在郭彦伟的视频号里,他通过1分钟的短视频,将复杂的医学知识简洁明了地传达给观众。“食用腌制食品时避免过热,以预防食管癌”“反复出现的胃痛不应忽视,这可能是胃癌的征兆”……这些贴近生活的科普内容,展现了他接地气的一面。

他的科普理念是“无处不在”:在诊室讲解饮食注意事项,在社区传授早癌识别技巧,甚至在面馆进餐时也不忘提醒店主防癌要诀。“太行山区食管癌高发,与爱吃烫食、腌制菜品相关。”郭彦伟指出,科普的目的正是为了改变这些不良习惯。该科室还积极开展了肿瘤防治健康科普讲座、制作了肿瘤防治手册等图文资料,并在候诊区设置了“科普角”,通过动画演示治疗过程。

展望未来,郭彦伟满怀希望。医院正在规划扩展肿瘤科的床位,并引进先进的直线加速器等医疗设备,“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放疗、微创和靶向治疗的全面覆盖。”他还有意向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以探索更新、更先进的肿瘤治疗方法,“我们的愿景是将龙岗建设成为肿瘤治疗的高地”。从河南到深圳,郭彦伟始终坚持“医者仁心”的理念。当被问及他的动力来源时,他回答说:“医生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手术刀,更是患者对生命的希望。”在精确治疗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中,他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让更多的肿瘤患者重拾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策划 | 王玩珠

监制 | 蓝晓芳

统筹 | 蔡鹏飞

文字 | 郭语扬 蔡鹏飞 赵洁羽

图片 | 黄杰

海报 | 郭语扬

相关文章

  • 农大专家回访“头雁” 赋能霞浦产业振兴

    【来源:霞浦新闻网】近日,霞浦县结合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工作及“头雁”导师团队年度回访、福建“头雁”项目导师现场指导工作,深入开展“宁聚英才 智汇闽东”系列人才活动。8月10日-20日,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头雁”导师团队赴宁德市福鼎市、福安市、古田县、霞浦县等地,对当地“头雁”学员开展

    2025-08-19 17:38:00

  • 黑白影像间的“生命解码师”

    黑白影像间的“生命解码师”——记西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核医学科主任贾喆的三十载坚守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清晨七点的CT室,仪器预热声与窗外的晨光一同苏醒,贾喆摩挲着陪伴他二十年的放大镜,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1991年手握X光片的新人医生,到如今带领团队登上国际放射学领域最具影响力年会的学科带头人,

    2025-08-19 11:33:00

  • 龙医有“绝活儿”

    7月的一个清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肿瘤科门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46岁的张女士。她神采奕奕,步伐轻快,在诊室即兴跳起了新疆舞。很难想象不久前她还因晚期胃癌伴大量腹水被轮椅推进诊室,痛苦不堪。经过约两个月的治疗后,她的病灶明显消退。人物海报 这一惊人之变,得益于科主任郭彦伟团队实施的恶性胸腹水热

    2025-08-19 09:05:00

  • 晨起后这4个表现,提示你血脂可能超标了!

    血脂高,症状通常不是很明显,但它很容易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偷偷“糊住”一根又一根血管。在医生眼中,“早晨起床后”是高血脂容易露马脚的时刻,一些不起眼的症状其实提示血脂超标了。01、晨起后有这4个表现,你的血脂可能高了■ 困倦乏力经过一夜的睡眠,早上起床后,应精力充沛、神清气爽。但血脂高的人,血液黏稠

    2025-08-08 16:31:00

  • 科技的风吹拂草原荒漠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唐瑜深耕稀土领域30年,一直从事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材料研究。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与中国稀土公司合作,依托“稀土冶炼高盐废水处理”项目,创新性地将稀土配位化学基础理论与太阳能技术相结合,成功应用于废水处理工艺,降低企业废水处理成本,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早在2019年

    2025-07-15 09:33:00

  • 定边故事汇 | 缪茂军:跨越千里 书写苏陕医疗协作新篇

    来源:【定边融媒】2024年7月,江苏省宝应县人民医院的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缪茂军跨越1400公里,来到定边县人民医院开启对口帮扶工作。在短暂的一年里,他积极推动神经介入、静脉溶栓急诊前置等新技术,不断优化急救流程,毫无保留地将“宝应经验”融入定边实践,为我县神经内科领域的诊疗提升作出积极贡献。定边县

    2025-07-10 0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