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工具的便捷使用,对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产生无可回避的影响。的确,人们只要随便向人工智能提出一个需求或者问题,它就能通过对大量文本数据的挖掘,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答案。面对唾手可得的结论,以往的内容创作者似乎要被替代了。
我了解过两个尝试用人工智能进行文艺创作的例子:一家影视公司,把某位脱口秀演员的全部文稿、个人经历等信息编成程序,接入人工智能的模型算法,希望以此训练出一位“段子手”;一位篆刻爱好者,搜集了大量明清印谱资料,训练人工智能学习不同的篆刻流派,只要输入文字,选择某个篆刻家,就可以生成相应风格的印章。
对于艺术生产来说,这样的尝试积极而有意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好处显而易见:减少内容生产的人力投入,大幅提升创作效率,甚至还可以省略复杂而艰苦的学习积累过程。但这样的生产是否能等于创作?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局限也同样明显:主要依托于对既有成果的模仿,缺乏艺术应有的自然生动的感染力,与其说是艺术创作,毋宁说是模式化的工业生产。

引发关注(漫画)新华社发 徐骏 作
我读到过一位作者论述文学细节描写时所举的例子,觉得这个例子或许可以借喻当下文艺领域的人工智能创作。
先看某网络小说中刻画角色外貌的细节描写:
少年缓缓抬起头来,露出一张有些清秀的稚嫩脸庞,漆黑的眸子木然地在周围那些嘲讽的同龄人身上扫过,少年嘴角的自嘲,似乎变得更加苦涩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程式化细节,好像说了什么,其实又什么也没说。像“漆黑的眸子”等描写,读者能获得的只是对于一类人泛泛的印象。
同样是写“漆黑的眸子”,在张爱玲的名篇《金锁记》中,是这么写的:……露出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来。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这样精准而富于戏剧性的细节,其艺术效果,远远超出含糊笼统的描写。
模式化写作的泛泛而谈与创造性创作的精准细腻相比,恰如人工智能写作与人的艺术创作之间的区别。
如果说艺术创作与模仿关系密切,那么对于文艺评论来说,则更看重独创性,因袭或沿用既有观点的做法,就更不被重视了。目前,《光明日报》每周有四个整版刊发文艺评论,涵盖文学、影视、美术和舞台艺术。如果再加上图书评论中包含的相关内容,文艺评论的数量就更多了。在编发这些文艺评论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文章:说选题吧,也算当下热议;看论述吧,也有甲乙丙丁;讲文字吧,也称中规中矩——然而读来使人并无太多收获,只是一篇文章,说了件事,观点结论与读者预期符合,如是而已。遇到这样的文章,同事间互相讨论,大家往往会说“不会是人工智能写的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某一门艺术发展的历程,在其形式诞生之初,总有一种幼稚朴拙、天真烂漫,逐渐发展,技巧境界都开始成熟。随后,在这一门类中会出现少许极为卓越的艺术家,携之登峰造极,成为后来者的典型。然而程式化、“八股化”,也就从此开始——后来人只知道尽力模仿典型,不师心源而临摹范本,因此陈陈相因,落入窠臼。甚至当一个艺术家个人的格调相当成熟后,也会模仿自己,成为一种滥调。一切的圆熟和典型都环绕着一层庸俗化的危机和程式化的悲哀。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历程,才给人工智能的创作带来了空间。
因此,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会让人文素养贬值,反而会更加凸显人文素养的珍贵。人工智能首先替代的,是一些自动化、模式化的工作,甚至可以说最先取代的是陈词滥调,让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本来应该去做的工作。就文艺创作来说,就是返于真、返于诚,抛弃庸俗程式的浮光掠影,回到精神与天地往来的最初的心性诉求,那是人所以为人的自然需求,是真正的人的创造。如果人的这种心性诉求不会消失,那么人的创造就不会被替代。
而且,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本身,也有需要深究的一面。
记得叶嘉莹先生去世后,我们编发一篇纪念文章,错将叶嘉莹号“迦陵”写成了“嘉陵”,直到付印前才看出来。事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曾尝试用某款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校对,它果然校出错误,但其依据就是报纸上刊发的那篇文章。如果当时报纸上的错误没有改正过来,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会给出错误的答案?虽然以人工智能庞大的数据基础,这类简单的问题不至于产生差错,但人工智能的幻境是否真的存在?有许多人指出过,在相对更专业一些的领域,人工智能会将其提供的错误答案,伪装成权威、正确的样子,它会编造文献、编造作者,甚至编造作者压根没写过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延伸,如果更广泛地依靠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能会存在某类内容反复积累,越来越多,而另一些内容受到挤压,慢慢消失,而这些内容的选择,并非依照其价值,而是最初人工智能获取的便利程度。
总之,人工智能的内容生产是存在缺陷与漏洞的,它需要人们调动主观能动性与原创性去进行甄别。
就人工智能目前发展的情况而言,尽管它能面对千奇百怪的问题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但是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还不会主动发问。但对于人文学术而言,人们做研究、写文章的初始点,都是基于提出一个问题。无论是文艺创作、文艺评论还是新闻工作,面对人工智能,都需要有提出真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很像人在山中行,或许关于这座山的地理位置、所属地貌类型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详尽地一一解答。但是,关于何处驻足可以欣赏行者眼中的风景,人工智能并不能提供答案。
在人工智能领域,图灵测试为人津津乐道,其目的在于让人类去检测机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模拟人类。如今,文艺领域的每一个内容创作者或许都曾疑惑:有朝一日,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自己的创作水平?如果有这样的疑问,或许应该给自己做一个反向的图灵测试——借助使用人工智能,来测试自己究竟具备多少独属于人类的创造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工智能的出现是让人的归人,让机器的归机器。技术促使人们思考“何以为人”这一深刻命题的同时,也会激发创作者对自身创造力进行审视。未来,在文艺创作上,人工智能将会追赶着创作者去不断创新、创造。
本文作者:殷燕召,光明日报社文艺部主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见”专栏
相关文章
-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新华社:AI驱动城市产业新生态——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探访记
按下按钮,咖啡机器人便扭动着两条机械臂,自如地完成磨咖啡豆、接粉取水、三段式冲煮等流程,端上一杯香气四溢的美式咖啡;站在“换装魔镜”前,隔空摆动手势就可以更换“身上”的衣服;在大屏幕上输入指令,可以让图片秒变视频……图为机器人正在制作咖啡。(皇姑区委宣传部供图)在沈阳市皇姑区,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的一
2025-07-24 17:01:00
-
参与大项目!你我都是11.23亿分之一
今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布局,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丰富,为互联网普及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截至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基础设施
2025-07-21 12:54:00
-
陶玉玲、陈道明、张译、刘昊然等人民日报撰文,畅谈创作精品佳作
田华出演的电影《党的女儿》海报。陶玉玲出演的电影《柳堡的故事》海报。陈道明出演的电影《今夜有暴风雪》海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海报。电影《长津湖》海报。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新征程上,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
2025-07-17 09:38:00
-
【非遗·东辽之美】东辽二人转:流淌在黑土地上的文化血脉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这句在东北大地流传百年的民谚,道尽了二人转在百姓心中的分量。在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这门根植黑土三百年的民间艺术,不仅是地域民俗的鲜活注脚,更是中华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绽放的生动缩影。追溯东辽二人转的源流,它的基因里镌刻着东北大地的辽阔与质朴。最初的 “撂地摊
2025-07-15 14:43:00
-
远望谷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同比增35.06%至91.34% 扣非净利扭亏为盈
7月14日晚间,远望谷(002161)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净利润6000万元至8500万元,同比增长35.06%至91.34%;扣非净利润950万元至1400万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公告显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远望谷紧密围绕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推进主营业务板块业
2025-07-14 23:23:00
-
人保财险亮相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
7月12日,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办。期间,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与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奇安信内蒙古分公司共同承办“创新协同,开启绿算安全元年”专题会议。《呼和浩特城市网络安全体系建设蓝皮书》发布仪式。近年来,人保财险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以
2025-07-14 10: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