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开栏的话:
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新征程,科学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健康中国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新华社即日起开设“科学与健康”栏目,聚焦科技创新前沿成果与健康中国行动要求,以权威视角讲述创新故事,以百姓语言解读民生热点,以新智新知推动科普宣传。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恒星,我们对它熟悉又陌生。
海拔4700米的四川稻城无名山上,一台观天新“利器”将带来新探索。
24日,由教育部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正式落户稻城,预计2026年底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开展望远镜总装调试。从“中国天眼”FAST到新一代太阳望远镜WeHoST,中国探索宇宙不停步。
高海拔大口径:能够覆盖整个太阳活动区
据了解,WeHoST由南京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等单位共同研制,是全球最大的轴对称太阳望远镜。
目前,望远镜本体即将建造完毕,观测台址选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稻城无名山上,当地拥有优良的大气宁静度和太阳观测条件。
项目总负责人、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丁明德介绍,WeHoST主镜口径达2.5米,兼具高分辨率和大视场的优势,看得清的同时更能看得广,分辨率较国内外现有的大口径太阳望远镜有所提升的同时,观测视场也扩大了三到四倍,能够覆盖整个太阳活动区。
丁明德打了个比方,显微镜虽然能够看到细菌,但镜中视野并不大。“观察太阳也是如此,目前已有的太阳望远镜,虽然能够清晰观察到太阳表面小尺度的精细结构,但对研究太阳活动区和太阳爆发活动而言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才能更全面掌握每一次爆发活动的细节。”

这是稻城太阳观测台站预期模拟图。(南京大学供图)
携手“羲和号”:“天地协同”提升空间天气监测预报能力
我国已经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为何还要建设地面观测台站?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方成表示,WeHoST可以观察太阳大气不同高度发生的变化,建成后有望在世界上首次完整观测太阳活动区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将与“羲和号”等太阳观测体系实现天地协同,进一步增强空间天气监测预报能力。
作为太阳表面主要的爆发现象,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和暗条爆发等,每次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上百亿枚原子弹爆炸,对日地空间环境以及通讯、导航等科技活动产生影响,轻则干扰短波通讯,严重情况下还会减少卫星寿命,甚至破坏电网和石油管道。当前,天文学界对于这些爆发现象为何出现、爆发前有何征兆仍不了解。
“通过发挥WeHoST大视场、高分辨率的观测能力,结合数据驱动模拟,科学家能够详细研究太阳爆发现象,剖析其背后的物理规律,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提供坚实的理论和观测基础。”方成说。

这是稻城太阳观测台站工程结构模拟图。(南京大学供图)
“防暑降温”专利: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研制大型光学太阳望远镜,最大的技术难题就是控制太阳照射带来的热量。”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李臻介绍,被太阳照射时,2.5米主镜接收到的热量可达5000瓦,几秒钟就可以将1升水从常温加热至沸腾。
拥有这么大的口径,WeHoST为何能长时间“盯”着太阳看呢?
专家说,望远镜镜面本身可以反射90%以上的热量,相当于主镜真正吸收的热量在500瓦左右,被反射的4500瓦热量集中到主镜的焦点处,后者是一个直径仅3.5厘米的圆面,还没有一枚乒乓球大。
然而,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受热部位会发生变形,望远镜内部也可能产生类似现象,被加热的空气形成湍流,这些因素都会干扰观测精度。按照设计要求,镜筒与环境的温差须控制在5摄氏度以内,主镜、主焦点与环境的温差须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为了解决散热问题,研制单位采用已有的预研成果,在主镜背部均匀布置200多根气管,组成阵列,以喷射冷风的方式带走镜面吸收的太阳能。主焦点则采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的专利技术,吸收多余能量后,通过控制制冷液的温度和流速实现降温,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这是建造中的“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本体。(南京大学供图)
日夜光路切换:太阳望远镜也“上夜班”
太阳望远镜,顾名思义,观察太阳是主业,那它在夜晚就休息了吗?
其实不然。李臻告诉记者,WeHoST可以通过平面反光镜转折光路,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日夜光路切换。这点也决定了它与常见的大口径天文望远镜不同,这种快速响应能力有望为我国“时域天文学”带来新发现。
“时域天文学”是国际天文学的新兴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超新星、引力波、超大质量黑洞吞噬恒星等快速变化的天体现象。
“国际上新一代望远镜都在加快布局时域天文研究,开发新技术平台,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丁明德表示,WeHoST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我国地理位置的优势,完善全球时域天文联网观测,揭秘更多未知带来新惊喜。
策划:陈芳
统筹:吴晶、孙闻
记者:胡喆、陈席元、薛晨
编辑:李欢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相关文章
-
盐湖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西宁举办
青羚网讯 (记者 王菲菲 才贡加) 8月8日,盐湖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本次研讨会为期2天,由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主办,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重点实验室协办。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2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通过学术研讨共话盐湖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协同
2025-08-10 10:04:00
-
7月20日!坐标呼和浩特!草原骑行嘉年华超燃开启
这个夏天体育盛事的热潮持续在呼和浩特涌动7月20日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又将迎来一场骑行爱好者的狂欢——2025首届呼和浩特站骑行嘉年华暨草原耀骑不间断骑行挑战此次活动融合了挑战与欢乐届时草原将成为骑行者的赛场车轮滚滚,风采尽显月20日7:00,由约300人组成的耀骑200公里不间断骑行选手从敕勒川万亩
2025-07-02 10:45:00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配套项目正式启动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张黎萍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配套项目在位于海拔4700米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无名山正式启动建设。启动仪式现场该项目由教育部推荐,于202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项目计划建设一架兼具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观测能力,并
2025-06-25 18:01:00
-
科学与健康丨观天“利器”!我国新一代太阳望远镜来了
来源:新华网 开栏的话: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新征程,科学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健康中国擦亮民生幸福底色。新华社即日起开设“科学与健康”栏目,聚焦科技创新前沿成果与健康中国行动要求,以权威视角讲述创新故事,以百姓语言解读民生热点,以新智新
2025-06-25 08:28:00
-
6月27日前后,广州珠江将出现今年以来水位最高的天文大潮
由于受上游来水、下游潮水的影响,今年6月27日前后,珠江广州河段将发生今年以来水位最高的天文大潮,成为观赏广州珠江潮起潮落、潮高潮低的一道亮丽的奇景。据介绍,造成这次天文大潮的因素有天文、水文和气象等原因。天文因素是:今年6月23日13时,月亮过“近地点”,月球距离地球仅363178千米,从而引起“
2025-06-23 19:47:00
-
陈丽君就“贾宝玉是长子长孙”言论鞠躬道歉:以后会让嘴和脑子站在同一战线
近日,陈丽君在《我的大观园》的返场表演时,就此前关于贾宝玉的相关言论道歉并落泪。她称,“宝二爷面对记者的时候说错了点话,其实陈丽君面对你们的时候也老是会说错话,我以后一定会让我自己的嘴和我的脑子站在同一战线上。”她自称是不完美小孩,不能保证一定不会犯错,哪怕自己力求完美。5月2日,一段陈丽君接受采访
2025-05-07 14: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