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陕北高原,麦浪翻滚的万亩耕地上,无人机正进行着例行巡查;采煤沉陷区的治理现场,生态修复工程正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不动产登记服务窗口,“零材料”办理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近年来,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五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全省“三个年”活动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适应资源规划事业发展新形势,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耕地保护、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务实举措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米脂县对岔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风貌。
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这座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资源型城市,用一组组鲜活数据交出了自然资源规划治理的“榆林答卷”:建设用地三项指标连续两年均排名全省第一;推行“带押过户”模式,“一码管地、智能秒办抵押登记”分别入选全国、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达95.7%……
耕地保护 守护万亩良田沃土
耕地保护是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管理的“头号工程”。
2023年度耕地保护考核中,榆林市“五个一票否决指标”全部达标,获得满分27分。
2024年,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严格落实党政同责,推动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带位置、带图斑分解下达保护任务,将1437.78万亩现状耕地和1089.8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细化到图斑、落实到地块。

金鸡滩镇小麦种植基地。
在榆阳区孟家湾乡的农田上空,一架无人机按预设航线巡航,实时回传的影像清晰显示着耕地现状。这是榆林市建成的首个耕地保护低空无人机监测平台,2368块耕地保护责任牌、各级田长和巡田网格员组成了“天巡地查”的全方位网络。2024年,榆林市圆满完成1.21万亩承诺耕种任务,确保“出苗见绿”,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保护,关键在于严格用途管制。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禁非法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统筹落实项目建设占用补充耕地指标1.31万亩,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原则。加强占补平衡项目规范化管理,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到施工验收全程把控,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
要素保障 科学规划精准落地
在榆林市高新区,一块曾闲置数年的工业用地通过“标准地”改革重新焕发活力。过去一年,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力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双处置”进程,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4万亩、闲置土地净减少率31.4%,完成省定任务的110.9%、129.6%,两项指标均排名全省前列。2025年,该局持续发力,继续深化“标准地”改革,全市工业园区新增工业用地一律按照“标准地”方式供应,实现“拿地即开工”,强化节约集约刚性约束,严格审查用地定额、开发强度等控制性指标,计划完成新一轮全市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推动土地资源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掘”的集约型转变。
2024年,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战略引领,锚定民生服务短板,“全要素保障”赋能榆林市高质量发展,累计推动新建住宅配建社区服务设施17.3万平方米,仅2024年新增4.16万平方米。
为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推动发展空间“精准落图”,该局不断优化城镇开发局部边界,靶向破解292个项目、1.83万亩用地瓶颈。在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上,榆林市早早步入发展“快车道”: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8大片区详细规划已有6个片区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东门户、西门户、北门户城市设计均已同步过会;乡镇总体规划全部通过专家评审;中心城区干线路网、电力廊道、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相继通过审议,“多规合一”的规划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在重点项目用地保障上,延榆高铁控制性工程先行用地征收1625.32亩,占比99.4%;永久用地征收6034.24亩,占比98.8%;审批临时用地5703.46亩。全年建设用地上报、获批、供应分别达7.41万亩、4.55万亩、9.23万亩,同比增长19.9%、47.1%、22.1%,市本级供应规模同比激增61.9%。在规划许可效率方面,市本级办理工程规划许可132件、核验核实56件,同比分别增长53.5%、18.1%。
生态修复 重焕土地盎然生机
走进榆林市矿山治理区,昔日尘土飞扬的采矿点已被整齐的植被覆盖,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错落有致,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榆林市将生态修复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破解资源开发历史欠账的核心抓手。

神东(哈拉沟)煤矿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针对采煤沉陷区治理难题,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请市政府印发出台《采煤沉陷区治理实施办法》等多项相关政策,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新申请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4个,已竣工项目28个;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年度工程治理计划编制指南和审查流程,审查年度治理计划130家,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14万亩。目前,中央及省上反馈的60个整改项目已全部完成应急排险与回填复垦。
作为陕西省唯一试点,榆林市圆满完成了河湖水域空间保护范围划定及管控工作,不仅获得了自然资源部的通报表扬,更以创新的“榆林方案”为陕西河湖空间治理提供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年,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继续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锚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目标,完成6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项目,3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项目实施,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4.5万亩,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推动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将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
灾害防治 筑牢安全铜墙铁壁
“过去每到雨季就提心吊胆,现在滑坡体上装了监测仪,村里搞了几次演练,心里踏实多了。”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镇张家砭村村民的感慨,折射出榆林市地质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关键性转变。

柠条塔煤矿北翼采煤沉陷区立体式生态重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以人民至上为刻度丈量安全维度,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地质灾害防治化作守护生命的立体工程——连续3年争取市财政每年2亿元专项治理资金,累计完成地灾大核查82个极高和631个高风险隐患点治理。2024年全年,完成16463个地质灾害风险区野外核查,确认2554个风险区并落实县乡村群测群防员四级防控责任,实现“隐患点+风险区”全覆盖监管;组织在册隐患点识灾防灾应急演练1945场次,核查处置监测预警信息1459条,所有隐患点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成功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目标。
站在第35个全国“土地日”节点回望,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实践,本质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从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到生态修复的系统治理,从耕地保护的刚性约束到服务升级的改革创新,每一项工作都在回答着资源型地区何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当无人机掠过孟家湾乡的农田,当复垦的矿山绽放出油油的新绿,当农民捧起沉甸甸的稻穗,当企业拿到“即办即得”的权证,土地的价值在榆林大地上以更丰富的形态一一呈现,美丽榆林的蓝图也终将在实干中定格为触手可及的立体画卷,而这既是对全国“土地日”最好的献礼,也是一份向时代和人民交出的合格答卷。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文章
-
拥抱自然!四位鲁奖得主在宁共话生态文学
8月10日下午,四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共聚南京江心洲,与读者在“夏之颂,我们一起读生态文学”2025玄武湖读书汇活动中展开一场文学对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吴义勤,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陈应松,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泰州市文联主席庞余亮现场分
2025-08-13 09:29:00
-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新华社:AI驱动城市产业新生态——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探访记
按下按钮,咖啡机器人便扭动着两条机械臂,自如地完成磨咖啡豆、接粉取水、三段式冲煮等流程,端上一杯香气四溢的美式咖啡;站在“换装魔镜”前,隔空摆动手势就可以更换“身上”的衣服;在大屏幕上输入指令,可以让图片秒变视频……图为机器人正在制作咖啡。(皇姑区委宣传部供图)在沈阳市皇姑区,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的一
2025-07-24 17:01:00
-
国家级表彰!榆林一人获评“全国见义勇为模范”
7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隆重表彰60个见义勇为英雄模范个人和群体。其中,陕西省榆林市任凤祥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蒋正全、程心灿、秦建平、刘同连、王福利、王建宁群体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群体”称号。资料图任凤祥是榆林市佳县佳州街道南河底村居民。2022年6月7日
2025-07-23 08:06:00
-
天津出台举措加快发展首发经济
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7月15日电(记者李家鼎)天津市商务局等8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天津市推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6条具体举措,围绕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聚力打造国际国内品牌集聚地和培育地,着力形成“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新局面,焕发津门百年商埠新气象。该措施围绕构建首发经济
2025-07-16 11:32:00
-
科技的风吹拂草原荒漠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唐瑜深耕稀土领域30年,一直从事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材料研究。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与中国稀土公司合作,依托“稀土冶炼高盐废水处理”项目,创新性地将稀土配位化学基础理论与太阳能技术相结合,成功应用于废水处理工艺,降低企业废水处理成本,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早在2019年
2025-07-15 09:33:00
-
16天“喝”下128个大明湖!探秘黄河三角洲湿地“生命输液”
7月13日8时,随着黄河口一号闸取水工程闸门缓缓关闭,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结束。黄河水注入湿地“肌体”,这场持续18年的“生命输液”,让黄河三角洲悄然发生巨变。16天“喝”下约128个大明湖黄河三角洲湿地通过两条流路“双线输血”位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清水沟流路的封
2025-07-14 1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