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文立心 化风育人 || 钟山区文联采风挖掘“天仙长虹”文化基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6:24:00    

为钟山立心,为发展赋能。3月30日至31日,正值金盆乡“三月三”民俗活动,钟山区文联组织15名文艺工作者深入天生桥等6个行政村,开展“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采访创作活动,并向村民赠送书籍200余册。

金盆乡天生桥暨“钟山八景”之“天仙长虹”景观,是钟山区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天生桥景观雄伟壮丽,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之一,高135米,跨度60米。桥身与两侧的溶洞奇石,共同形成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

此外,天生桥所在的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为天生桥增添了浓郁的自然韵味。桥下峡谷、森林、溪水等自然景观,和小花苗浓郁的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天生桥美丽传说,绘就天人合一,改造自然的文化魅力,让游客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天生桥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小花苗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不仅体现在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还深深地融入了天生桥的自然景观之中。游客在游览天生桥的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感受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新时代气象。

金盆乡组织的节目表演,让区作协副主席代庆香感到十分振奋,她说原汁原味的小花苗舞蹈,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的创作激情,厚植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情怀,讲好金盆乡天生桥等6个村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故事。

据金盆乡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采风创作活动中,钟山区文联撰写村史村事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天生桥自然景区、天生桥地下溶洞、谷桥古驿道、苗族村寨等实地采访考察,借力当地的小花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以及天生桥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深入挖掘、潜心创作“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文化内涵,助力金盆天生桥村的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

创作者认真深入农户苗族寨子,观看织布车床,蜡染艺术,芦笙表演等等,大家对小花苗族历史文化,尤其是金盆乡历史文化的变迁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天生桥苗族同胞木织布机床的古拙,梭子的引线,芦笙的管孔,悠扬的笛声,在文艺工作者的心中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书写创作的热情,甚至还即兴而歌而舞。苗族芦笙用竹管和铜片,制作而成,吹芦笙历史悠久。表演时,歌声悠扬婉转,曲调有喜庆曲,高昂热烈,苗家儿女喜结良缘,喜庆的芦笙,洋溢整个村庄,是歌舞的海洋,盛世的狂欢。

天生桥村的有关负责人介绍,金盆的芦笙队员多次到省外展示风采,金盆乡小花苗芦笙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盆乡小花苗芦笙舞在市级、省级及国家级比赛中屡获殊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这些荣誉不仅体现了金盆乡小花苗芦笙舞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风格,也为其未来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金盆乡的芦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小花苗坚韧顽强、追求自由幸福,尤其是悲壮的迁徙史和发展史,更让人敬畏,反映了小花苗同胞,勇于克服艰难险阻,战胜自然,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世界。

天生桥村是一个小花苗文化保存较好的苗寨,有几百年的历史。房屋、车床、芦笙等实物,是小花苗同胞,足踏天生桥大地,饱含天地灵气的智慧,文艺工作者们深入寨子中采访,观察丰富实物,生活场景。采访金盆小花苗村史馆,文艺家被丰富的村史村事所震撼。馆展面积200多平方米,有3个展区,藏品200多件。大家表示,将好用活这些文化资源,把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审美相结合,传承、发展小花苗民族文化产品,赋能乡村振兴,挖掘文化潜力,展示钟山特色,创作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

六盘水市文联文艺创作室主任杨绿洲说:“本次‘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采访创作活动,既是对‘2025年钟山区文联十件实事’工作的有力实践,又是对文艺工作者的鼓劲鞭策,活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环境和交流平台。要多深入、多交流,做人民学生,拜人民为师,书写金盆可喜变化,挖掘金盆‘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深厚历史文化,尤其是‘钟山八景之天仙长虹’景观,要深入景区核心,突破以往创作‘瓶颈’,力争创作出好作品,提高文学创作质量,打造钟山八景文化新名片。”

《乌蒙新报》文化周刊主编、钟山区作协副主席李佳凤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紧紧结合六盘水市和钟山区的中心工作,以及‘乡愁印记——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工作要求。以宽广的视野,饱满的热情,创作既有思想性又有观赏性和传播性的作品。”

据悉,钟山区要撰写79行政村的村史村事,目前,已经完成68个行政村及六盘水市级4个示范村和64个非示范村村史村事的撰写审核工作。此次活动,大家再次深入金盆基层一线,创作6个村村史村事,严格按照省、市修改指导意见,打磨提升,增补内容,突出以文立心,为发展赋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顾冰洁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相关文章

  • “清风之声”传廉音 声声不息润人心

    日前,在FM954汽车音乐广播里,主播声情并茂讲述的故事直抵听众耳边,清音廉韵、久久回荡——由昆明市纪委监委、昆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的“清风之声”系列广播节目在“清风云南”微公号、“清风春城”微公号、昆明广播电台等平台正式开播。专栏首期播出《从历史故事中看作风建设——自带干粮去办公》节目,讲述红军

    2025-05-21 08:16:00

  • 贵州银行贵阳宝山支行开展母亲节非遗押花台灯DIY活动

    浓情五月,感恩母亲。在这个惠风和畅的季节,为弘扬中华孝道文化,营造感恩母亲的浓厚氛围,贵州银行宝山支行于5月8日举办母亲节非遗押花台灯DIY活动。此次活动将国家级非遗押花工艺与金融服务巧妙融合,为参与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之旅。活动前期,银行对场地进行了精心布置,以传统中式风格为主调,摆放宋

    2025-05-19 15:25:00

  • 西藏米林南伊沟景区 美到令人窒息的世外桃源

      之前因为道路修缮,南伊沟迟迟没有对游客开放,终于,南伊沟将于5月28日开放了!  届时“米林市第十七届黄牡丹藏医药文化旅游节”也将在此处举办。  此时温度适宜、体感舒适,正是探访南伊沟的最佳时机,最适合出发,开启一场疗愈又放松的夏季之旅!  米林,是一处被造物主格外偏爱的地方,这里的景观极尽丰富

    2025-05-19 15:13:00

  • 文化中国行|“茶和天下·豫见洛阳”雅集在日本大阪举办

    5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茶和天下·豫见洛阳”雅集在日本大阪中之岛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活动是“茶和天下·雅集”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庆祝“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动茶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活动首日,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魏有美副总领事、中国驻大阪

    2025-05-19 14:43:00

  • 让诚信成“拳头产品”!税收合规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合规经营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根基,税务合规作为核心环节,不仅是企业诚信经营的体现,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我省税务部门积极引导,大批企业合规经营意识加强,企业得到良性稳步发展。“我们生产过很多市场流通量第一、国字号单项冠军的产品,如湿法净化磷酸、无水氟化氢等。但我们花了三十年打造的、真正的‘拳头产

    2025-05-18 17:38:00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在快速变化中锚定文明的永恒坐标”

    在数字技术重构生活方式、全球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秦文化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探索出文化遗产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的‘活化石’,科技则是解码历史的‘钥匙’。”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介绍,近年来,博物院以科技

    2025-05-18 15: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