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的诗句里,见天地,见山水,见自己。苏东坡的词作中,有故事,有浊酒,有美梦。
苏东坡,一个天赋异禀的大文豪,一生波澜曲折,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态度。他的诗词,他的书画,他的性格,统统成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给后世带来了积极影响。
林语堂曾评价苏轼:“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
“他蕞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郦波老师提到:“……儒家知识分子,不仅要去定天下的风波,还要先定自己人生的风波。”
苏轼的一生,风雨飘摇,颠沛流离,他却能满腔豪情,笑傲人生。
没有粥米果腹,他就开荒种粮;没有美酒下肚,他就亲自酿造;没有地方落脚,他就搭建雪堂。
回首一生,苏轼引以为傲的不是高居庙堂的光辉,而是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的流离岁月。
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
苏轼的一生,波澜起伏,风波不断。他却自有一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与豁达。待穿风过雨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01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乌台诗案” 过后,苏轼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缓,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于是词人在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书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字,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人们惯用“白发”、“ 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执著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02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春,知杭州时所作。当时,他的好友钱勰(字穆父)从越州(今浙江绍兴)调任至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为了送别即将远行的老友,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词。
在这首词中,苏轼表达了对钱勰的深厚友情以及对离别的感慨。"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描绘了两人分别后各自经历的变迁和沧桑,同时也暗示了钱勰多次调动的不易。"依然一笑作春温"则表现了钱勰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仍能保持乐观的态度,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这两句,苏轼用古井无波比喻钱勰内心的平静和深沉,用秋天竹竿的竹节比喻其品格的高洁和坚韧。这是对钱勰人格的高度赞扬。
下阕中,"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孤帆远影、淡月微云,营造了一种凄凉而宁静的氛围。"尊前不用翠眉颦"则是劝慰众人不必过于悲伤,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分别在所难免。
最后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以哲理的方式总结了整首词的主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离别的深刻理解。这句话不仅是对钱勰的告别,也是对自己和所有人的一种人生观照。人生是一场旅行,人人都不过是世上的匆匆过客。
这首词通过对钱勰的送别,展现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体现了他超脱世俗、看透生死的豁达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词不仅是苏轼对友人的深情告别,也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03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本词。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欣赏:
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第二年,他下令修葺城北旧台,并取名为了超然台,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1076年暮春,苏轼在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写下了此词。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下片触景生情,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则表明: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04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任徐州知州期间所作。这首词描绘了春天景色和词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当时,苏轼在徐州任职,政务之余,他对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民间生活充满兴趣。在一次游赏中,他可能看到了春日里的花谢燕飞、柳絮飘散,以及墙内的秋千和墙外的行人,这些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蝶恋花·春景》。
词中,苏轼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同时,词中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情感上的孤独。

0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词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出狱后,
被贬到黄州第三年写的,
开篇第一句,写雨滴穿林打叶发出的声响,来展现雨来势之凶。将大家打的措手不及,但东坡与众人不同,他面对风雨时的表现,既然风雨来得突然,不如安之若素,在风雨中徐徐而行。
缓步高歌,尚且不不够,词人又说“竹杖芒鞋轻胜马”,手持竹杖,脚踏芒鞋,在风雨中缓步行走,胜过了骑马,这是苏轼的率真之言,更可以说是一种人生体会,轻装简行,胜过一切烦俗排场。
更妙的是词人又自问自答,“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一点风雨,苏轼早已经超脱,生命中的风雨尚且不怕,大自然的风雨又有什么可怕呢?
下片写雨后天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写景,但未尝不是在写人生呢?经历过宦海浮沉和生活挫折之后,迎接我们而来的,必定是更加美丽的风景。
正如我们常说的,那些不能打败我们的,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人生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美丽!
于是,苏轼得出一个结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东坡的“雨”与“晴”,指的更是人生的困与达,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自然也能够变得宠辱不惊。
苏轼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现在,富贵、贫贱、得到、失去,在苏轼心中,都不会再产生任何情绪了,他已已经达到了无风、无雨,也无晴的极高境界了。

06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创作背景
《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赏析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後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开篇两句即点明夜饮与归来时间,通过“醒复醉”与“仿佛”二词,细腻描绘了词人醉眼朦胧的状态。
紧随其后的三句描绘了词人到达寓所,却不急于进门,而是倚杖静听江声。家童酣睡,词人选择不打扰,沉浸于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上片主要描绘了归家的情景,而下片则转入词人内心的思考。“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词人感叹身世不由己,渴望摆脱尘世的纷扰。随后,他以“夜阑风静縠纹平”的景致为背景,表达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浪漫遐想,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这两句化用庄子之言,道尽了词人对世间纷扰逆反心理,以及他追求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苏轼在政治上受挫后,思想由入世转向出世,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此词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
此外,此词以其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超脱。全词情景交融,气韵生动,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07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受贬时,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苏轼元丰七年(1084)三月由黄州量移汝州,赴任途中乞常州居住,八年六月起知登州,十月,以礼部侍郎召还,十二月到京,与王巩会宴,即席创作此词。
释义: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都说清歌妙语从她口中流淌出来,她嫣然微笑,那笑中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道:“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08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在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下的多样化景观,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认知的深刻见解。
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保持客观、全面的态度,避免陷入主观、片面的认识。同时,也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问题,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09
《满庭芳·蜗角虚名》
【宋】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赏析
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俗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会中很有典型意义。
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世人的心灵,主宰了多少世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它构成了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
苏轼在词中擅长抒写人生。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他能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苏轼描写的人类心灵就比别人多一个层次。这也是他的词能使人“登高望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感悟:
此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
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一般,强弱也好,名利也罢,都如云烟过眼。
不如趁着好春光,自由自在,享受大好人生!
眼光放得长远,才会明白自己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砂砾。
静下心来,泡一壶清茶,一边品茶,一边享受人生吧!看着清风明月,珍惜当下!

10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东去的江水冲尽了往昔的风流故事,却化不开词人心头的一片苦闷。一切随波而逝,惟有今人怀古思念时的惆怅与无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月光下的江水似乎愤怒了,这滔滔江水击打的何只是水中乱石,何只是绵延江岸;卷起的又何只是层层江浪,阵阵风波?遥想三国赤壁之战,决战决胜的少帅周瑜,何等潇洒、睿智、意气风发!再想今日的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血,却壮志难酬。于是这奔流不息的江水卷起的是心中难平的心绪,拍打的是仰慕英雄却悲叹一事无成的心灵,穿空的是此时慨叹人生失意的精魂!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就是苏轼:一个永远屹立不倒的人,终将心绪抚平,笑看世间潮起潮落。一杯酒祭奠英雄豪杰,仍不便愿与英雄豪杰为伍的壮志雄心,也祭奠自己逝去的年华,实现这未殆尽雄心壮志。
苏轼这个一生沉浮在进退荣辱,悲欢离合的人,自然会慨叹“人生如梦”。
苏轼一生虽未能“定风波”,却未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终是一生坦荡,无怨无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便是苏轼的如梦人生。
此诗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将人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
相关文章
-
陆依霜的小说繁花盛意难平:优质全章陆依霜轩辕翊全文在线阅读
虐心《繁花盛意难平:优质全章》是以陆依霜轩辕翊作为主角,大胆的构思也让人眼前一亮!主要内容简介:陆依霜猛地清醒过来,后背渗出涔涔冷汗。她强撑着支起身子,声音虚弱得发颤:“奴婢病糊涂了,才会胡言乱语……方才是觉得自己病得太重,命不久矣要离开了……”轩辕翊锐利的目光在她脸上扫过,冷笑一声:“朕看你中气.
2025-04-21 10:30:00
-
池烟宁贺宴临小说(池烟宁贺宴临)(爱如朝露已晞)完整章节列表_笔趣阁
“啪!” “啪啪啪!” 池洲白猛的抬起手,狠狠的扇了自己好几巴掌。 他到底是怎么了? 他怎么会为了这样一个阴狠恶毒的女人,竟然亲手把自己的亲妹妹、这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亲自推进了地狱! 怒火丛烧的池洲白猛的起身大步的朝房间外走去。 却刚好撞见拐角处姜楚楚拨打的那通电话。 “姜楚楚,我要杀了你!” 突然且
2025-04-21 10:09:46
-
全文免费沈汀妤谢清池:畅读_沈汀妤谢清池:畅读全文免费
虐心《沈汀妤谢清池:畅读》是作者谢清池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一篇佳作,情节起伏跌宕,令人遐想。主要内容简介:药汁全部被灌进喉咙,流入身体。像是加剧了身体内鸩毒的威力,五脏刺疼到谢清池的身体都控制不住颤抖。灌完药,沈汀妤拿了帕子帮谢清池擦嘴,却被他一把挥开。他冷冷盯着她,一字一句说:“沈汀妤,这是你最后一
2025-04-21 09:44:00
-
全文浏览陆依霜轩辕翊/繁花盛意难平:+后续+结局(轩辕翊陆依霜)_陆依霜轩辕翊/繁花盛意难平:+后续+结局(轩辕翊陆依霜)全文结局
她颤抖着手指解开衣带,视死如归地准备脱下衣衫时,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陛下!不好了!” 一个侍卫慌慌张张地闯进来,“四王妃中毒了!太医说需要国库里的天山雪莲救命,否则……否则命不久矣……”陆依霜从昏迷中醒来时,后背的伤火辣辣地疼。李公公端着药碗站在床边,见她醒了,连忙上前扶她。“姑娘可算醒了。
2025-04-21 09:43:00
-
保税区和公积金:追忆姚廷纲先生在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的关键指导
在纪念浦东开发开放三十五周年的日子里,笔者敬重的经济学泰斗、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1989-1998)姚廷纲先生于四月十四日走完人生。姚先生192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市,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我有幸结识他是在1989年末,介绍人是另一位经济学泰斗、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和上海社
2025-04-21 09:34:00
-
东胜区召开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4月18日,东胜区召开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聚焦行业发展趋势与问题,认真听取企业家代表意见建议,详细解读各级惠企政策,共谋创新发展路径,助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区委副书记、区长韩涛出席并讲话。会上,万正集团董事长武世荣、东方控股集团总裁孙新华、宏业集团董事长史占成、蓝洋林顿集团董事长刘治国
2025-04-21 09:23:00